华沙战役 (1920年)

52°18′N 20°49′E / 52.300°N 20.817°E / 52.300; 20.817结果 波兰取得决定性胜利参战方 波兰第二共和国 苏俄指挥官与领导者 约瑟夫·毕苏斯基
塔德乌什·罗兹瓦多夫斯基英语Tadeusz Rozwadowski
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 列夫·托洛茨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謝苗·布瓊尼兵力 113,000-123,000人[1] 104,000-140,000人[1]伤亡与损失 4,500人陣亡
22,000人受伤
10,000人失踪[1] 10,000人陣亡
10,000人受伤
500人失踪
66,000人被俘
35,000人被扣留在东普鲁士[1][2]

1919年英语Polish–Soviet War in 1919
1918–1919年俄國西征 – 別廖扎 – 平斯克 – 利達英语Battle of Lida (1919)維爾納英语Vilna offensive明斯克]英语Operation Minsk第一次別列津納河英语Battle of Berezina (1919)陶格夫匹爾斯英语Battle of Daugavpils

1920年英语Polish–Soviet War in 1920
雷提契夫 – 莫濟里 – 克羅斯坦 – 柯濟亞廷 – 第二次別列津納河 – 基輔 – 沃羅達卡 – 葛烈波基 – 米爾諾夫卡 – 奧斯贊尼卡 – 濟沃陶 – 米德維杜卡 – 杜如庫夫 – 瓦西考夫 – 比斯垂克 – 第一次布列斯特 – 第一次格羅德諾 – 第一次尼門河 – 柏利斯皮爾 – 奧圖阿河 – 都布諾 – 科布因 – 洛姆查 – 勃狄 – 登布林和马佐夫舍地区明斯克 – 那謝斯克 – 瑟羅克 – 雷茲明 – 華沙 – 普沃茨克 – 克拉 – 席茲考 – 切哈努夫 – 利沃夫 – 查德沃茲 – 姆瓦發 – 比亞韋斯托克 – 柯馬洛夫 – 迪提亞廷 – 第二次尼門河 – 第二次格羅德諾 – 第二次布列斯特 – 馬拉德茲諾 – 第二次明斯克

华沙战役波兰语:Cud nad Wisłą;俄語:Варшавская битва羅馬化:Varshavskaya bitva烏克蘭語Варшавська битва羅馬化Varshavsʹka bytva),有时称为維斯瓦河奇蹟,是波苏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争开始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持续到1921年《里加条约》的签订。

华沙战役的战斗从1920年8月13日到8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及附近的莫德林要塞。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波軍從南面反攻,逼使俄軍混亂地向東撤退直至尼曼河以東。俄方約有1萬人陣亡、500人失蹤、1萬人受傷及6萬6千人被俘,而波軍則有約4500人陣亡、1萬人失蹤及2萬2千人受傷。

在波軍取得維斯瓦河的勝利前,蘇俄和大多数外国专家都认为波兰即將戰敗。

战役

序幕

蘇俄在1920年反擊波蘭人發動的「基輔行動」,波軍從基輔一直敗退至首都華沙外圍。如果華沙被攻佔,可為蘇俄帶來巨大的宣傳作用,不單打擊波蘭人的意志,更可在其它國家激起共產主義革命,亦為紅軍介入「德國革命」開路。

在華沙附近的Miłosna的波蘭守軍

謝苗·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1920年6月初突破了波軍戰線,[3]導致波軍在東面的前線全面崩潰。7月4日,圖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軍從白俄羅斯的別列津納河大舉反攻,逼使波軍後退。7月19日,紅軍佔領格羅德諾,到了8月1日已到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3][1]

战役计划

波兰计划

波兰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

到了8月初,波軍的敗退變得較有組織。畢蘇斯基最初打算守住布格河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可是那些地方相繼失守,原來的計劃變得不可能。[3]8月5至6日的晚間,畢氏在華沙構思了另一個方案,波軍在第一階段撤過維斯瓦河,據守華沙及維普日河的橋頭堡。大約四分之一可動用的師在南面集結,預備一個戰略性反攻。畢氏的計劃要求第一及第二軍團抵擋蘇軍從東面的正面攻擊,不惜任何代價堅守他們的戰壕陣地。同時,西科爾斯基的第五軍團負責防守在莫德林要塞附近的北面地區,如果情況變得許可,就從華沙後面反擊,把試圖從該方向包抄華沙的蘇軍切斷,並突破敵軍戰線,打擊蘇俄西北方面軍的後方。第五軍團的另外5個師負責在北面保衛華沙。Franciszek Latinik的第一軍團防守華沙本身,而Bolesław Roja的第二軍團負責防守從古拉卡爾瓦里亞登布林的維斯瓦河線。[3][1]

最重要的任務交由一支約2萬人的後備軍(又稱攻擊兵團)負責,它由畢蘇斯基親自指揮,剛從南部前線抽調久經沙場、最有戰意的波軍組成。它有第三及第四軍團支援。攻擊兵團的任務是從華沙南面的維斯瓦河-維普日河三角地區向北發動快速反攻,利用蘇俄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中間的弱點打開缺口。此舉可切斷西方面軍的後援及使它的移動變得混亂。最後攻擊兵團會進至東普魯士邊界,蘇軍的進攻部隊就會處於包圍圈中。[1]

雖然這個計劃是根據由波蘭情報人員及被截聽到的蘇軍無線電通訊所提供的尚算可靠資料制訂,[4][5][6]許多高級軍官及軍事專家卻認為該計劃是「行外人所為」,很快指出畢蘇斯基缺乏正規的軍事教育。許多波軍部隊在預定反攻日期前一星期仍在距離預定集結位置多達100至150英哩的地方作戰,部隊移動路線離紅軍不遠,只要紅軍來一個強力推進,波軍的反攻計劃就會被打亂,波軍整條戰線也會動搖。雖然有一份計劃複本意外地落入蘇方手上,可是蘇方認為那是波軍在虛張聲勢,不予理會。[1]蘇方在數日後便為此錯誤付出沉重代價。

蘇俄的指揮官:圖哈切夫斯基

布尔什维克的计划

圖哈切夫斯基計劃渡過維斯瓦河並包圍華沙,然後從西北面攻城。他手上有24師的兵力,意圖仿效俄軍將領伊万·帕斯克维奇在1831年的「十一月起義」中採用的方法去佔領華沙。[7][3]此舉也可使波軍無法得到從但澤港輸入的武器及其它物資。[1]

圖氏計劃的主要弱點是他的南翼兵力薄弱,只能倚賴平斯克沼澤和兵力不強的Mozyr兵團,而蘇俄西南方面軍的主力正在進行利沃夫戰役。[3]

第一阶段,8月12日

這時蘇軍繼續前進,Gay Dimitrievich Gay的騎兵軍與第四集團軍渡過弗克拉河,直指弗沃茨瓦韦克,第三及第十五集團軍則向莫德林要塞推進,而第十六集團軍則直接向華沙前進。

蘇俄在8月12日對華沙發動最後進攻,畢蘇斯基被逼把預定反攻日期提前一日。

戰役前的形勢

這場戰役的第一階段在8月13日開始。紅軍進攻Praga橋頭堡,拉济明在激戰中數次易手。除英國和梵蒂岡大使外,各國外交官員匆匆撤離華沙。[3]8月14日,拉济明失守,波蘭第五軍團的戰線被突破。第五軍團正在與蘇俄的第三、第四和第十五集團軍作戰,波蘭連忙調兵增援莫德林一帶。

同時間,波蘭第一軍團以6個師擋下了紅軍向華沙的直接攻勢。拉济明的爭奪戰逼使波軍的北部戰線司令Józef Haller把第五軍團的反攻時間提早。[3]

畢蘇斯基正忙於寫好他的反攻計劃,並決定親自監督反攻。他在8月13至15日間巡視在華沙南面約100公里的普瓦维附近集結的第四軍團各單位,試圖鼓起部隊士氣。後勤簡直是一塌糊塗,波軍的武器來自多個國家,而且各自使用不同的彈藥。畢蘇斯基記得:「在第21師,幾乎一半的士兵在我面前赤足列隊行進。」不過就在3日之內,畢氏終於鼓起了部隊士氣,激發他們盡最大努力戰鬥。[3]

第二阶段,8月14日

紅軍第27步兵師終於進至Izabelin村,離華沙僅13公里。這是紅軍開戰以來最接近華沙的時刻,可是形勢即將逆轉。[3]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一切按自己計劃進行,實際已跌進畢蘇斯基的圈套。北面的蘇軍越過維斯瓦河後,正在進入一個波軍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帶。另一方面,圖氏在華沙南面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據守連接西北方面軍與西南方面軍的中間地區,防守該區的莫齊爾兵團只有8千人。另外,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利沃夫受阻。蘇俄最高指揮當局在圖氏的堅持下,曾下令第一騎兵集團軍向北面的華沙進發,可是布瓊尼沒有遵從,因為西南方面軍司令耶格羅夫與圖哈切夫斯基不和。[3]西南方面軍政委史達林的政治把戲更是火上加油,促使布瓊尼及耶格羅夫違抗命令。[8]追求個人功績的史達林只顧奪取重要工業城市利沃夫,結果布瓊尼的部隊沒有轉向華沙前進。[3]

戰役第二階段:波軍反攻

波蘭第五軍團在8月14日反攻,越過弗克拉河。它面對數量上及技術上佔優的蘇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團軍。在8月15日,蘇軍朝華沙及莫德林的推進被阻止,同日波軍奪回拉济明,士氣大振。[9]

從那時起,西科爾斯基的波蘭第五軍團以閃電般的行動把強弩之末的蘇軍逐離華沙。西科爾斯基的部隊在坦克、裝甲車及配置火炮的兩列裝甲火車的支援下,以一天30公里的速度前進,把蘇軍在北方的包抄攻勢瓦解。[1]

第三阶段,8月16日

8月16日,由畢蘇斯基指揮的後備軍從维普日河向北出擊。它面對的是兵力薄弱及戰線過長的蘇軍莫齊爾兵團,在蘇軍第十六集團軍左側。在反攻的第一天,5個師波軍之中只有1個師報告遇到抵抗,其餘4個師在1個騎兵旅的支援下,如入無人之境般向北推進了45公里。到了黃昏時,波軍收復了弗沃达瓦,把蘇軍第十六集團軍的通訊及補給線切斷。畢蘇斯基本人也對波軍的進展感到驚訝。在36小時內,後備軍深入了70公里,切斷了蘇軍的攻勢,而且幾乎沒有遇到抵抗。莫齊爾兵團僅有的第57步兵師在首天便戰敗。波軍成功在蘇軍的方面軍之間打開了一個巨大缺口,並繼續向北追擊。[3][9][1]

8月18日,遠在明斯克總部的圖哈切夫斯基終於明白蘇軍已經大敗,下令他的殘部後撤及重新整編。他意圖以收縮戰線去阻擋波軍攻勢及重拾主動,可是前方不是太遲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Gay的第三騎兵軍繼續向波美拉尼亞前進,不過波蘭第五軍團已經對它形成威脅,而且波軍最終把蘇軍逐退並展開追擊。蘇軍第十六集團軍在比亚韦斯托克被切斷,大部份人被俘。[3]

在前線中央的蘇軍陷入一片混亂,有些師仍然向華沙進攻,另一些就撤退、失去聯繫及陷入恐慌。[10]蘇軍總司令在那時根本無法與大部份部隊聯絡,所有計劃變得亂七八糟。只有第十五集團軍仍然有組織,並嘗試遵從圖哈切夫斯基的命令,掩護第四集團軍撤退。可是第十五集團軍在19及20日被擊敗後,也跟隨西北方面軍其它部隊潰退。圖氏終於下令部隊向西布格河全面撤退,到8月21日,所有經組織的抵抗不再存在,到了8月31日,蘇軍西南方面軍也全面潰退。[3][9]

结果

波軍展示擄獲的蘇俄軍旗

蘇軍約有15,000人陣亡、500人失蹤、10,000人受傷及65,000人被俘,而波軍約有4,500人陣亡、22,000人受傷及10,000人失蹤。約有25,000至30,000蘇軍逃入德國的東普魯士,被短暫扣留,然後獲准攜帶武器及其它裝備離境。波軍擄獲231門炮及1,023挺機關槍。[3]

南部的紅軍也潰退,布瓊尼的騎兵在8月31日的卡莫罗战役被擊敗,到10月中,波軍進至捷尔诺波尔-杜布诺-明斯克-上第文斯基之線。

參戰部隊

波兰

在華沙戰役中陣亡的波軍的墓地(華沙的Powązki Cemetery)

波軍分為3個戰線(北、中、南)、7個軍團,共32個師。

各戰線:

  • 北部戰線(從东普鲁士起,沿着维斯瓦河至莫德林,長250公里):
    • 第五軍團
    • 第一軍團 - 華沙
    • 第二軍團 - 華沙
  • 中部戰線:
    • 第四軍團
    • 第三軍團
  • 南部戰線:
    • 第六軍團
    • 烏克蘭軍

苏俄

主要分為西北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

  • 西北方面軍:
    • 第四集團軍
    • 第三騎兵軍
    • 第十五集團軍
    • 第三集團軍
    • 第十六集團軍
  • 西南方面軍

注释参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波兰文)Janusz Szczepański, KONTROWERSJE WOKÓŁ BITWY WARSZAWSKIEJ 1920 ROK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Battle of Warsaw in 1920). Mówią Wieki, online version.
  2. ^ 俄方傷亡涵蓋所有與華沙有關的行動,從向華沙推進的戰鬥,波軍反攻,至比亚韦斯托克及Osowiec戰役,而俄軍兵力的估計可能只包括在華沙附近的部隊,不包括參與其後戰役的後備部隊。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Battle Of Warsaw 1920 by Witold Lawrynowicz; A detailed write-up, with bibl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st accessed on 5 November 2006.
  4. ^ (波兰文) Ścieżyński, Mieczysław, Colonel of the (Polish) General Staff, Radjotelegrafja jako źrodło wiadomości o nieprzyjacielu (Radiotelegraphy as a Source of Intelligence on the Enemy), Przemyśl, Printing and Binding Establishment of (Military) Corps District No. X HQ, 1928, 49 pp.
  5. ^ (波兰文) Paweł Wroński, "Sensacyjne odkrycie: Nie było cudu nad Wisłą" ("A Remarkable Discovery: There Was No Miracle at the Vistula"), Gazeta Wyborcza,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Jan Bury, POLISH CODEBREAKING DURING THE RUSSO-POLISH WAR OF 1919-1920,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英文) Before the Gates of Warsaw: 1920. The Soviet High Command: a military-political history 1918-1941. Frank Cass. 2001: 84–90. ISBN 978-0-7146-5178-1. 
  8. ^ Stalin: The Man and His Era, Beacon Press, 1987, ISBN 978-0-8070-7005-5, Google Print, p.18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9.0 9.1 9.2 (波兰文) Wojna polsko-bolszewick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try at Internetowa encyklopedia PWN. Last accessed on 27 October 2006.
  10. ^ (英文) Janusz Cisek. Kosciuszko, We Are Here!: American Pilots of the Kosciuszko Squadron in Defense of Poland, 1919-1921. McFarland & Company. : 141. ISBN 978-0-7864-1240-2. 

延伸阅读

  • Edgar Vincent D'Abernon, The Eighteenth Decisive Battle of the World: Warsaw, 1920, Hyperion Press, 1977, ISBN 978-0-88355-429-6.
  • Norman Davies, White Eagle, Red Star: the Polish-Soviet War, 1919-20, Pimlico, 2003, ISBN 978-0-7126-0694-3.
  • J.F.C. Fuller, Th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Hunter Publishing, ISBN 978-0-586-08036-8.
  • Richard M. Watt, Bitter Glory: Poland and Its Fate, 1918-1939, Hippocrene Books, 1998, ISBN 978-0-7818-0673-2.
  • M. Tarczyński, Cud nad Wisłą, Warszawa, 1990.
  • Józef Piłsudski, Pisma zbiorowe, Warszawa, 1937, reprinted by Krajowa Agencja Wydawnicza, 1991, ISBN 978-83-03-03059-7.
  • Mikhail Tukhachevski, Lectures at Military Academy in Moscow, February 7-10, 1923, reprinted in Pochód za Wisłę (March across the Vistula), Łódź, 1989.

外部链接

  • 3 scans Polish maps
  • (波兰文) Bolszewik złamany Gazeta Wyborcza article about breaking of Soviet ciphers.
华沙专题
历史
年表
  • 华沙起义 (1794年)
  • 普拉加战役
  • 华沙城堡英语Warsaw Citadel
  • 華沙公國
    • 宪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the Duchy of Warsaw
  • 华沙—维也纳铁路英语Warsaw-Vienna Railway
  • 十一月起义
  • 反犹暴乱英语Warsaw pogrom (1881)
  • 華沙市 (1919-1939)
  • 华沙战役
  • 波兰五月政变
  • 华沙围城战英语Siege of Warsaw (1939)
  • 华沙大轰炸英语Bombing of Warsaw in World War II
  • 帕维亚克监狱英语Pawiak prison
  • 华沙集中营
  • 华沙犹太区
  • 集合广场英语Umschlagplatz
  • 華沙猶太區起義
  • 华沙起义
  • 毁灭华沙英语Destruction of Warsaw
  • 三年计划英语Three-Year Plan
相关
Coat of arms of Warsaw
地标
地理
桥梁
建筑
历史建筑
当代建筑
  • 中心LIM英语Centrum LIM
  • 牛津塔英语Chałubińskiego 8
  • PKO圆顶大厅英语Rotunda (PKO)
  • 光谱塔英语Spektrum Tower
  • Intraco I英语Intraco I
  • 华沙洲际酒店
  • Q22
  • Rondo 1英语Rondo 1
  • 黄金44号英语Złota 44
  • 特瓦达塔英语Cosmopolitan Twarda 2/4
  • 華沙尖塔
  • 華沙塔
  • 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Poland
  • 華沙大學圖書館
  • 普拉加康内瑟中心英语Praga Koneser Center
纪念物
  • 西吉斯蒙德圆柱
  • 华沙美人鱼英语Mermaid of Warsaw
  • 哥白尼纪念碑
  • 无名烈士墓
  • 肖邦纪念碑英语Chopin Statue, Warsaw
  • 亚当·密茨凯维奇纪念碑
  • 华沙隔都边界标志英语Warsaw Ghetto boundary markers
  • 华沙起义纪念碑
  • 小起义者雕像
  • 柯斯丘什科步兵师纪念碑英语Kościuszko Infantry Division Memorial
  • 彩虹英语Tęcza (Warsaw)
  • 华沙人造椰枣树
教育
  • 红衣主教斯德望·维辛斯基大学英语Cardinal Stefan Wyszyński University in Warsaw
  • 儿童纪念健康研究院英语Children's Memorial Health Institute
  • 蕭邦音樂大學
  • 歐洲學院
  • 居里研究院英语Curie Institute, Warsaw
  • 華沙經濟大學
  • SWPS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英语SWPS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华沙大学
  • 华沙理工大学
分类 Category:华沙
皮雅斯特王朝时期
972年波战争 采德尼亚战役 · 1003年至1005年间的波德战争 · 1007年至1013年间的波德战争 · 1015年至1018年间的波德战争 · 1018年波兰-基辅罗斯战争 · 1072年波兰-波希米亚战争 · 1109年的波德战争 · 1146年的波德战争 · 1156年波德战争  · 蒙古入侵  · 蒙古第二次入侵波蘭  · 蒙古第三次入侵波蘭  · 1326年至1333年间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 普沃夫采战役 · 加利西亚-沃里尼亚战争








雅盖隆王朝时期
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 格伦瓦德之战 · 1414年波兰-条顿战争 · 1422年波兰-条顿战争 · 1431年-1435年的波兰-条顿战争 · 胡斯战争格罗特尼基战役 · 1444年波战争 瓦尔纳战役 · 十三年戰爭 · 牧师战争 · 波兰-摩尔达维亚战争 · 1512年至1522年间的波兰-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 波兰-条顿战争 (1519年–1521年) · 波兰-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1534年-1537年)  · 奥斯曼-鞑靼入侵波兰与立陶宛
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
第一次北方战争 · 但泽起义卢比谢沃战役 · 1577年围攻但泽 · 立窩尼亞戰爭1577年至1682年间的俄波战争 · 1587年至1588年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贝奇纳战役 · 1589年鞑靼人入侵 · 科辛斯基起义 · 1593年鞑靼人入侵 · 纳雷韦科起义 · 摩尔达维亚权贵战争 · 1620年至1621年间的波土战争 · 波瑞战争 · 反齐格蒙特战争林雪平战役 · 1600年至1629年间的波瑞战争1600年至1611年间的波瑞战争 · 1617年至1618年的波瑞战争 · 1621年至1625年间的波瑞战争 · 1626年至1629年间的波瑞战争 · 1609年至1618年间的波兰-莫斯科战争 · 泽布日多夫斯基起义 · 三十年戰爭 · 1620年至1621年间的波土战争楚措拉战役 · 1624年鞑靼人入侵 · 日马伊瓦起义 · 费多罗维奇起义科尔松战役 · 斯摩棱斯克战争 · 1633年至1634年间的波土战争 · 帕夫卢克起义 · 奥斯特扎宁起义 · 1644年鞑靼起义 ·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 ·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 · 第二次北方戰爭 · 大洪水时代 ·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 · 1666年至1671年间的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 1672年至1676年间的波土战争 · 1683年至1699年间的波土战争维也纳之战 · 大北方戰爭 ·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 巴尔联盟  · 1792年俄波战争 · 柯斯丘什科起义
瓜分波蘭时期
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
波烏戰爭 · 大波兰起义 · 塞伊內起義 ·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冲突 · 第一次西里西亚起义 · 波苏战争华沙战役 · 第二次西里西亚起义 · 波蘭—立陶宛戰爭 · 第三次西里西亚起义 · 西班牙内战 · 波兰-立陶宛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国入侵波兰 · 意大利攻防战 · 犹太区起义華沙猶太區起義 · 比亚韦斯托克犹太区起义 · 暴风雨行动险门行动 · 利沃夫起义 · 华沙起义 · 軍事史
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
波兰第三共和国时期
自2001年起至今的阿富汗战争 · 伊拉克战争 2003年入侵伊拉克 · 占领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