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O. 威尔逊

愛德華·奧斯本·威尔逊
2003年的爱德华·威尔逊
出生愛德華·奧斯本·威尔逊
(1929-06-10)1929年6月10日
 美国阿拉巴馬州伯明翰
逝世2021年12月26日(2021歲—12—26)(92歲)[1]
 美国麻薩諸塞州伯靈頓
国籍 美国
母校阿拉巴馬大學
哈佛大學
奖项普立茲非小說獎(1979)
克拉福德獎(1990)
普立茲非小說獎(1991)
基斯特勒獎(2000)
尼倫伯格獎(2001)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學
机构哈佛大學
论文A Monographic Revision of the Ant Genus Lasius(1955)
博士生丹尼爾·森博洛夫
唐納德·J·法里什等

愛德華·奧斯本·威尔逊(英語: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年6月10日—2021年12月26日),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生物學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被称为“达尔文的天然继承人”[2]、“社会生物学之父”和“生物多样性之父”[3]。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通讯。[1][4][5]

生平

威尔逊从小就对鸟类昆虫感兴趣,但因一次钓鱼事故造成右眼视力受损,无法远视,自此更专注于昆虫。他9岁左右开始对蚂蚁兴趣, 在18岁时决定将其作为毕生事业。[3]

1947年,他在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发现了他的第一个蚂蚁新种——塔斯卡卢萨细胸蚁(Leptothorax tuscaloosae),1951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描述该新种[6]

1953年, 哈佛大学资助了他在古巴墨西哥的科学考察。1954年11月24日, 威尔逊离开波士顿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群岛采集蚂蚁标本。12月, 先在斐济的维提拉武岛采集了几种蚂蚁标本后,又在美拉尼西亚群岛最南端的新喀里多尼亚发现了新的蚂蚁物种。1955年1月初, 威尔逊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研究蚂蚁。3月, 又到新几内亚布朗河谷和苏加利高原的雨林中研究蚂蚁。完成新几内亚群岛考察后, 他在澳洲昆士兰雨林继续调查了一周。[7]

1955年,他以蚂蚁研究的博士论文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昆虫学博士学位[2][3][8]

1960年代,威尔逊和羅伯特·麥克阿瑟用實驗證明島嶼的面積和陸地的距離是島上的生物物種數的主要決定因子,從而建立了島嶼生態地理學。

1979年威尔逊加入彼得·雷文(Peter Raven)、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等人共同发起的国家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专门研讨热带生物学研究的优先顺序。不久他又加入WWF美国分会的顾问团, 参与了新环境主义的构想。[2]

1985年, 威尔逊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科学面对的挑战》(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Crisis: A Challenge to Science)[9],首次提出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2]

此后威尔逊参与创立了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又成为了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的理事。2005年又创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E. O. 威尔逊生物多样性基金会(E. O. Wilson Biodiversity Foundation)[2]

2016年,威尔逊出版了著作《半个地球》(Half Earth), 随后又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同名保护计划Half Earth Project。这个计划尝试以保护地球上一半的陆地和海洋栖息地为目标, 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2]

威尔森于1996年从哈佛大学退休。生前他和他的妻子艾琳在美国麻省列克星敦市居住。

學術貢獻

威尔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励,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克拉福德奖和两次普利策奖

蚂蚁研究

威尔逊一生共发表蚂蚁分类学论著35篇,描述了1个新亚科、7个新、1个新亚属和429个新种。1950-1960年, 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蚂蚁的论文, 填补了两地蚂蚁多样性研究的空白,并提出了生物类群循环理论[7]。1991年, 他与德国昆虫学家伯特·霍尔多布勒合著的《The Ants》获颁普立茲非小說獎。为了纪念他在蚂蚁研究上的贡献, 先后有1属和21种蚂蚁以他的名字命名。[3]

在引用E. O. 威尔逊命名的動物分類單元時,對命名人英语List of zoologists by author abbreviation常用縮寫英语Author citation (zoology)Wilson[10]

岛屿生物地理学

1963年,威尔逊与生态学家罗伯特·麦克阿瑟在《Evolution》期刊首次发表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11],1967年两人又出版了《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一书进行了系统论述[7]

社会生物学

威尔逊认为,保存基因,而不是保存生物,是演化的目标(理查德·道金斯后来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更加详细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还研究了全新世滅絕事件(20世纪的生物集群灭绝),和这个灭绝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说:“假如你砍掉一座森林,尤其是一座古老的森林,你不仅仅是除掉了许多大和一些在树冠上飞翔的。你完整地消灭了数平方英里内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上万种物种。许多这些物种我们还根本不知道。至今为止科学对许多物种,比如真菌微生物和许多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无疑非常重要的作用还不很清楚。”他还说:“我们必须放弃我们现在的一种迷信:我们只要在哪里保存一小部分老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可以在其它地方幹我们所想幹的任何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和错误的见解。”

威尔逊提出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包括人類在內的动物的社會行为可以从演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並且社會行為是透過基因遺傳的。

爭議

威尔逊提出的社会生物学引起了20世纪末最大的一场科学上的争论。一些批评家訴責威尔逊为种族歧视提供理由,威尔逊为此甚至被打。但威尔逊本人并没有打算将“最佳者生存”的概念扩展到人类社会上来支持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威尔逊本人的理论是科学的,不是道德的,许多他的批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他的哈佛同事坚决反对他的理论。这场争论的一个好结果是他1981年写的《基因、理智和文化:共演化过程》。这部书本身有许多数学。今天共演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前锋词汇。

2010年马丁·A·诺瓦克、柯里娜·塔尼塔(Corina Tarnita)和威尔逊在在《自然》期刊上共同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稱親緣選擇理論無法解釋生物的真社會性行為[12],引發學界強力反彈[13][14][15][16][17][18],在科普界大力暢導親緣選擇的理查德·道金斯也公開與威尔逊交火[19]

2013年威尔逊在華爾街日報上投稿一篇文章,節選自其著作《給青年科學家的信》,稱科學研究不需要數學,重要的是創新的想法,甚至說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都不懂數學[20]。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數學教授爱德华·法蘭克爾(Edward Frenkel)隨即著文反駁,說數學在任何領域都有用[21]

知名著作

  • 論人性》,On Human Nature,1978年
  • 《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2013年
  • 社會生物學: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1975年
  •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Genesis: The Deep Origin of Societies,2019年
  •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The Leafcutter Ants: Civilization by Instinct,2011年,与伯特·霍尔多布勒合著

另见

參考資料

  1. ^ 1.0 1.1 Edward O. Wilson, biologist known as 'ant man,' dead at 92. ABC News. Associated Press. 27 December 2021 [202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2. ^ 2.0 2.1 2.2 2.3 2.4 2.5 Zhang, Xiaochuan; Lü, Zhi. E. O. Wils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2-01-20, 30 (1): 22027. doi:10.17520/biods.2022027. 
  3. ^ 3.0 3.1 3.2 3.3 Chen, Yandong; Liu, Cong; Chen, Zhuo; Chen, Zhilin; Bai, Ming. Overview of E. O. Wilson’s academic career and ant-research achievement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2-01-20, 30 (1): 22018. doi:10.17520/biods.2022018. 
  4. ^ Lord of the Ants documentary. VICE. 2009 [18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5. ^ Richard Dawkins in furious row with EO Wilson over theory of evolution. the Guardian. 2012-06-23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英语). 
  6. ^ Wilson, Edward O. A New Leptothorax From Alabama (Hymenoptera: Formicidae). Psyche: A Journal of Entomology. 1950-01-01, 57 (4): 128–130. doi:10.1155/1950/35317. 
  7. ^ 7.0 7.1 7.2 Yan, Enrong; Si, Xingfeng; Zhang, Jian; Chen, Xiaoyong. Edward O. Wilson and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2-01-20, 30 (1): 22024. doi:10.17520/biods.2022024. 
  8. ^ Wilson, E. O. A monographic revision of the ant genus Lasiu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The Museum). 1955, 113: 1–201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9. ^ Wilson, E. O.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CRISIS: A Challenge to Science.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5, 2 (1): 20–29 [31 May 2022]. ISSN 0748-54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0. ^  Wilso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11. ^ MacArthur, Robert H.; Wilson, Edward O.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ZOOGEOGRAPHY. Evolution. 1963-12, 17 (4): 373–387. doi:10.1111/j.1558-5646.1963.tb03295.x. 
  12. ^ Nowak, M. a., Tarnita, C. E., & Wilson, E. O. 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Nature. 2010, 466: 1057–1062. doi:10.1038/nature09205. 
  13. ^ Rousset, F., Lion 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Nowak et al.’s charge against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J Evol Biol. 2011, 24: 1386–139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251.x. 
  14. ^ Herre EA, Wcislo W.T. In defenc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Nature. 2011, 471: E8–E9. doi:10.1038/nature09835. 
  15. ^ Ferriere R., Michod R.E. Inclusive fitness in evolution.. Nature. 2011, 471: E6–E8. doi:10.1038/nature09834. 
  16. ^ Bourke A.F.G. The validity and valu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Proc Roy Soc B: Biol Sci. 2011, 278: 3313–3320. doi:10.1098/rspb.2011.1465. 
  17. ^ Abbot P.; et al.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1–E4. doi:10.1038/nature09831. 
  18. ^ Strassmann J.E., Page R.E., Robinson G.E., Seeley T.D. Kin selection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5–E6. doi:10.1038/nature09833. 
  19. ^ Johnston, Chris. Biological warfare flares up again between EO Wilson and Richard Dawkins. The Guardian. 2014-11-06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20. ^ Wilson, E. O. Great Scientist ≠ Good at Ma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4-05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21. ^ Frenkel, Edward. Don’t Listen to E.O. Wilson. Slate Magazine. 2013-04-09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4). 

外部链接

分支
先驱动物行为学家
相关话题
  • 生物学主题
  • 分类 动物行为学(分类)
过程
领域
开创性作者
列表
  • 分类进化心理学分类
  • 主题心理学主题
主題
  • 行为遗传学
  • Challenge hypothesis英语Challenge hypothesis
  • Dual inheritance theory英语Dual inheritance theory
  • 动物行为学
  • 演化心理學
  • Evolution of morality英语Evolution of morality
  • 族群選擇
  • Kin recognition英语Kin recognition
  • 親屬選擇
  • Male Warrior hypothesis英语Male Warrior hypothesis
  • Reciprocal altruism英语Reciprocal altruism
  • Sexual selection in human evolution英语Sexual selection in human evolution
  • Sex and psychology英语Sex and psychology
  • 社会性 (真社會性,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英语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Presociality英语Presociality)
  • 邓巴数
論述
Evolutionary biology portal英语Portal:Evolutionary biology
数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 1983年: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 1986年:克劳德·阿雷格
  • G. J. Wasserburg
  • 1995年:丹司葛德(Willi Dansgaard)
  • Nicholas John Shackleton
  • 1998年:D. L. Anderson
  • A. M. Dziewonski
  • 2002年:丹·麥克肯澤
  • 2006年:瓦勒斯·布羅克(Wallace S. Broecker)
  • 2010年:沃尔特·芒克
  • 2014年:彼得·莫尔纳英语Peter Molnar (geophysicist)
  • 2018年:真鍋淑郎
  • 苏姗·所罗门英语Susan Solomon
生物科学
多发性关节炎
Category: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行为与社会科学
1960年代
  • 1964年:尼爾·E·米勒英语Neal E. Miller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生物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0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阿爾伯特·沙賓
  • 1973年:丹尼爾·I·亞農英语Daniel I. Arnon
  • 厄爾·威爾伯·薩瑟蘭
  • 1974年:钱百敦
  • 埃爾文·查戈夫
  • 詹姆斯·V·尼爾英语James V. Neel
  • 詹姆斯·A·香農英语James A. Shannon
  • 1975年:哈羅威爾·戴維斯英语Hallowell Davis
  • 保羅·捷爾吉英语Paul Gyorgy
  • 斯特林·B·亨德里克斯英语Sterling B. Hendricks
  • 奧維爾·沃格爾英语Orville Vogel
  • 1976年:罗歇·吉耶曼
  • 基思·R·波特
  • 以法蓮·瑞克英语Efraim Racker
  • 艾德華·威爾森
  • 1979年:罗伯特·H·伯里斯英语Robert H. Burris
  • 伊莉莎白·C·克羅斯比英语Elizabeth C. Crosby
  • 阿瑟·科恩伯格
  • 塞韦罗·奥乔亚
  • 厄爾·里斯·史塔特曼英语Earl Reece Stadtman
  • G·萊德亞德·斯特賓斯英语G. Ledyard Stebbins
  • 保羅·阿爾弗雷德·魏斯英语Paul Alfred Weiss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化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5年:肯尼斯·皮策英语Kenneth Pitzer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 2000年:約翰·D·巴爾德施維勒英语John D. Baldeschwieler
  • 雷夫·F·希爾許曼英语Ralph F. Hirschmann
  • 2001年:歐內斯特·R·戴維森英语Ernest R. Davidson
  •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 2002年:約翰·以賽亞·布勞曼英语John Isaiah Brauman
  • 2004年:斯蒂芬·利帕德
  • 2006年:馬文·H·卡魯瑟斯英语Marvin H. Caruthers
  • 彼得·德爾文英语Peter Dervan
  • 2007年:穆斯塔法·艾尔-赛义德英语Mostafa El-Sayed
  • 2008年:喬安娜·福勒英语Joanna Fowler
  • 喬安妮·史特布比
  • 2009年:斯蒂芬·J·本科维奇
  • 瑪麗·安妮·福克斯英语Marye Anne Fox
2010年代
 
工程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0年:喬治·慕勒英语George Mueller (engineer)
  • 1973年:哈羅德·埃傑頓英语Doc Edgerton
  • 理查德·T·惠特科姆英语Richard T. Whitcomb
  • 1974年:魯道夫·康夫納
  • 雷夫·布拉澤頓·佩克英语Ralph Brazelton Peck
  • 阿貝爾·沃爾曼英语Abel Wolman
  • 1975年:曼森·貝內迪克特英语Manson Benedict
  • 威廉·海達德·皮克林
  • 弗雷德里克·特曼
  • 韦恩赫尔·冯·布劳恩
  • 1976年:莫里斯·科恩英语Morris Cohen (scientist)
  • 彼得·卡爾·戈德馬克英语Peter Carl Goldmark
  • 埃爾溫·威廉·繆勒英语Erwin Wilhelm Müller
  • 1979年:埃米特·利斯
  • 雷蒙·D·明德林英语Raymond D. Mindlin
  • 羅伯特·諾伊斯
  • 厄爾·R·帕克英语Earl R. Parker
  • 西蒙·拉莫英语Simon Ramo
1980年代
  • 1982年:艾德·海涅曼英语Ed Heinemann
  • 唐納德·L·卡茨英语Donald L. Katz
  • 1983年:威廉·惠利特
  • 喬治·洛英语George Low
  • 约翰·G·特朗普
  • 1986年:漢斯·W·利普曼英语Hans W. Liepmann
  • 林同炎
  • 伯納德·M·奧利佛英语Bernard M. Oliver
  • 1987年:羅伯特·拜倫·柏德
  • 哈里·博爾頓·斯德英语Harry Bolton Seed
  • 恩斯特·韋伯英语Ernst Weber (engineer)
  • 1988年:丹尼爾·C·杜拉克英语Daniel C. Drucker
  • 威利斯·霍金斯英语Willis Hawkins
  • 喬治·W·霍斯納英语George W. Housner
  • 1989年:哈里·喬治·德里卡默英语Harry George Drickamer
  • 赫伯特·E·格里爾英语Herbert E. Grier
1990年代
  • 1990年: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
  • 尼克·何倫亞克
  • 1991年:喬治·哈利·海爾邁耶
  • 盧納·利奧波德英语Luna Leopold
  • 蓋福德·史蒂弗英语Guyford Stever
  • 1992年:卡爾文·奎特英语Calvin Quate
  • 約翰·羅伊·惠納里英语John Roy Whinnery
  • 1993年:卓以和
  • 1994年:瑞伊·威廉·克勞英语Ray William Clough
  • 1995年:赫爾曼·A·豪斯英语Hermann A. Haus
  • 1996年:詹姆斯·L·弗拉納根英语James L. Flanagan
  • C·庫馬爾·N·帕特爾英语C. Kumar N. Patel
  • 1998年:伊萊·魯肯斯坦英语Eli Ruckenstein
  • 1999年:肯尼斯·N·史蒂文斯英语Kenneth N. Stevens
2000年代
2010年代
 
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物理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英语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获得者
 
音乐与歌剧
艺术奖
当代音乐奖
音乐与歌剧奖
 
基础科学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生物医学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气候变化
2000年代
2010年代
  • 2010年:尼古拉斯·斯特恩
  • 2011年:艾萨克·赫尔德英语Isaac Held
  • 2012年:苏珊·所罗门英语Susan Solomon
  • 2013年:克里斯托弗·菲尔德英语Christopher Field
  • 2014年:理查德·艾利英语Richard Alley
  • 2015年:维拉巴德兰·拉马纳坦英语Veerabhadran Ramanathan
  • 2016年:詹姆斯·漢森
  • 真鍋淑郎
  • 2017年:威廉·诺德豪斯
  • 2018年:安妮·卡泽纳夫英语Anny Cazenave
  • 约翰·A·丘奇英语John A. Church
  • 乔纳森·M·格雷戈里英语Jonathan M. Gregory
  • 2019年:克里·伊曼纽尔
2020年代
  • 2020年:尼爾·艾格
  • 伊恩·伯顿西班牙语Ian Burton
  • 卡伦·奥布赖恩英语Karen O'Brien
  • 2021年:朗尼·汤姆森
  • 艾伦·莫斯利-汤普森英语Ellen Mosley-Thompson
  • 2022年:艾伦·托马斯英语Ellen Thomas
  • 詹姆斯·扎乔斯英语James Zachos
  • 2023年:多尔特·达尔-延森英语Dorthe Dahl-Jensen
  • 让·茹泽尔英语Jean Jouzel
  • 瓦莱丽·马森-德尔莫特英语Valerie Masson-Delmotte
  • Jakob Schwander
  • 托马斯·斯托克英语Thomas Stocker
 
人文与社会科学
2000年代
  • 2008年:安利捷贫困行动实验室英语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
  • 2009年:美国国家发展研究院英语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2010年代
  • 2010年:國際稻米研究所
  • 2011年:西罗·德·夸德罗斯英语Ciro de Quadros
  • 2012年:治疗被忽视疾病药物倡议英语Drugs for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
  • 2013年:伯乐林教育基金会英语Pratham
  • 2014年:海伦·凯勒国际英语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 2015年:马丁·拉瓦利恩英语Martin Ravallion
  • 2017年:努维亚·穆尼奥斯英语Nubia Muñoz
  • 2018年:诺姆·乔姆斯基
  • 2019年:苏珊·菲斯克英语Susan Fiske
  • 谢利·E·泰勒英语Shelley E. Taylor
2020年代
 
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
2000年代
  • 2008年:托马斯·洛夫乔伊英语Thomas Lovejoy
  • 威廉·劳伦斯英语William Laurance
  • 2009年:彼得·B·赖赫俄语Райх, Питер
2010年代
  • 2010年:E. O. 威尔逊
  • 2011年:丹尼尔·H·简森
  • 2012年:简·卢布琴科英语Jane Lubchenco
  • 2013年:保罗·R·埃利希
  • 2014年:戴维·蒂尔曼英语David Tilman
  • 2015年:伊尔卡·汉斯基英语Ilkka Hanski
  • 2016年:吉恩·E·利肯斯英语Gene E. Likens
  • 马丁·谢弗英语Marten Scheffer
  • 2017年:罗斯玛丽·格兰特英语Peter and Rosemary Grant
  • 彼得·格兰特英语Peter and Rosemary Grant
  • 2018年:格蕾琴·C·戴利
  • 乔治娜·梅斯
  • 2019年:丹尼尔·保利
  • 特伦斯·P·休斯英语Terry Hughes (biologist)
  • 卡洛斯·M·杜阿尔特英语Carlos M. Duarte
2020年代
  • 2020年:桑德拉·迪亚兹英语Sandra Díaz
  • 桑德拉·拉沃雷尔英语Sandra Lavorel
  • 马克·韦斯托比英语Mark Westoby
  • 2021年:莱诺尔·法里格英语Lenore Fahrig
  • 西蒙·艾许·莱文
  • 斯图尔特·皮克特英语Steward Pickett
  • 2022年:苏珊·阿尔伯兹英语Susan Alberts
  • 珍妮·阿尔特曼英语Jeanne Altmann
  • 马琳·祖克英语Marlene Zuk
  • 2023年:Gerardo Ceballos
  • 鲁道夫·迪尔佐英语Rodolfo Dirzo
 
经济、金融与管理
2000年代
  • 2008年:让·梯若尔
  • 2009年: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英语Andreu Mas-Colell
  • 雨果·弗罗因德·索南夏因英语Hugo F. Sonnenschein
2010年代
2020年代
  • 2020年:本·伯南克
  • 马克·格特勒
  • 清瀧信宏
  • 約翰·哈德曼·摩爾
  • 2021年:马修·O·杰克逊英语Matthew O. Jackson
  • 2022年:蒂莫西·J·贝斯利英语Timothy J. Besley
  • 托斯顿·佩尔松英语Torsten Persson
  • 圭多·塔贝利尼英语Guido Tabellini
  • 2023年:帕塔·达斯古普塔英语Partha Dasgupta
 
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0年代
  • 2008年:傑可布·立夫
  • 2009年:托马斯·凯拉斯英语Thomas Kailath
2010年代
2020年代
  • 2020年:約翰·軒尼詩
  • 大衛·帕特森
  • 2021年:朱迪亚·珀尔
  • 2022年:阿尔贝托·桑乔瓦尼-温琴泰利英语Alberto Sangiovanni-Vincentelli
  • 2023年:金出武雄英语Takeo Kanade
Category: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获得者
规范控制数据库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国际
  • FAST
  • ISNI
  • VIAF
  • WorldCat
各地
  • 挪威
  • 智利
  • 西班牙
  • 法国
  • BnF data
  • 加泰罗尼亚
  • 德国
  • 意大利
  • 以色列
  • 比利时
  • 美国
  • 拉脱维亚
  • 日本
  • 捷克
  • 澳大利亚
  • 希腊
  • 韩国
  • 克罗地亚
  • 荷兰
  • 波兰
  • 葡萄牙
学术
  • CiNii
  • Leopoldina
  • 数学谱系计划
  • Scopus
  • zbMATH
艺术家
  • MusicBrainz
人物
  • 德意志传记
  • Trove
其他
  • CONOR
  • SNAC
  • IdRef